非遗服饰秀:再现指尖上的传承
从“艺针忆绣”“白鹭为霜”“苗净千寻”“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采蓝之忆”“挑绣之韵”“苎梦东方”等一个个引人遐思的主题,到苗绣、蜡染、挑花、手推绣、京绣、夏布等一项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再到服饰秀、“快闪”、公开课、学术论坛等各种各样的呈现形式……
在2018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指导下,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推出了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让古老的非遗之美与当下的时尚艺术结合,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真正让中国传统工艺、非遗走进美好生活。
共赴一场非遗盛宴
伴随着苗族古歌《春之歌》的动人旋律,“艺针忆绣——非遗服饰秀”的模特们身着华服,款款而出。
35套服饰采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精湛技艺,以苗绣的“并蒂莲花”研发工艺提花,“蝴蝶探花”做立体叠绣,马尾绣工艺绣出“百鸟朝凤”,展现优雅气息,使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碰撞出火花,赋予服饰生命,让观众领略一针一绣所显示出来的传承力量,感受其中的美好寓意。
6月4日到9日,11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展演在恭王府轮番上演。
这一场场服饰秀,有的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设计灵感,选取白露时节,以纯净质朴的天然色彩,结合隐约山水意境进行设计;有的将布依族刺绣及典型性民族图案,结合苗族特有的数纱绣以及传统的绉绣、锁绣、平绣等刺绣针法,立体化进行呈现;有的灵感来源于湘西历史文化和苗绣精湛技艺;有的从蜡染元素中提取有代表性的符号并与现代时尚元素进行结合……再现时光里的心手相传。
“演出太震撼了,这种传统工艺与时尚创意的结合方式太妙了,特别是在恭王府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景区来呈现,让整个秀像穿越了一样。”游客田女士告诉记者,她看秀前就在展厅里看到很多精美的刺绣摆件、配饰,“T台上这么一展示就更漂亮了,真想把每一样都带回家”。
活动期间,恭王府在展演11场服饰秀之余,还在两个白天场举办了两场“非遗进景区”群众体验性服饰秀——“老有所为,老年旗袍秀体验非遗服饰秀”和“少有所乐,少年纸艺体验非遗服饰秀”。
几十位气质优雅的“银发奶奶”身着旗袍,在融合刺绣、琴、棋、书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情境中,展现出老年人的端庄与气度;来自北京十余所中学的50套纸艺服装,则通过民族风、传艺荟、非遗谱三个系列,体现出无限的文化、创意和青春。
6天时间里,从老到少,从传统到时尚,从东方到西方……恭王府为广大市民游客奉上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非遗盛宴。
非遗走进美好生活
“其实,国际四大时装周中有很多秀都是在类似恭王府这样的古老建筑中举行,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文化的融合,或者是品牌内涵价值。”EACH-WAY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首席设计师,艺之卉新锐美术馆馆长赵卉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非遗进景区、走进百姓生活的方式,赵卉洲认为,非遗与旅游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由此,她引申至自己的创作,“我去过贵州少数民族村落很多次,那里一直保留着纯天然的传统手工技艺。心灵手巧的苗族绣娘能绘出一幅幅精美的苗绣作品,仿佛在我心中开启了一扇大门。我要将富于民族性的手工图腾文化融入当下时装,让传统工艺重获新生,使非遗不再遥远,而成为高级定制服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止提高了服装的价值,更让人感受到灵魂的存在,以及一种生命力的延续。”
对此,有专家表示,“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是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纺染织绣类非遗活动,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时尚融合,呈现传统工艺的精湛绝妙和创意设计的奇思妙想。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优秀实践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振兴传统工艺的生动案例。
事实上,在恭王府的服饰展演只是整个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够让广大市民游客与非遗更近距离接触,并且加深对于非遗传承保护的了解,恭王府在活动期间还邀请到来自苏绣、苗绣、黄梅挑花、苗族蜡染、荣昌夏布、湘西苗画等各个领域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景区直面观众,讲述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在古老技艺传承与坚守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为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公开课”。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是非遗传承人群的节日,同时也是我们这些非遗传承实践者的节日。虽然我们不是具体传承人,可能我们不会技艺,但是,我们品尝了、观看了、使用了,所以,遗产日也是非遗传承实践者的节日。”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所说,“其实,非遗和旅游从来就在一起,没有分开过,有一种同向共促的感觉。像这种把非遗项目引入景区景点,叫非遗的展示活动。而我们更加推荐的是在村落里用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生产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让他们在其中体验活态传承。”
为传承与保护破题
一直以来,如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备受业界关注。据了解,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3个重要理念。而像恭王府这样连续两年举办“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无疑是在“非遗+旅游”方向上的有益探索。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内核和旅游发展的统一,是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结合这些年的实践说,“我们把展览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遗产作为我们的工作,把静态的展览、活态的展示、动态的展演作为恭王府非遗活动的特色,坚持以展带研、以展促研。”
继而他颇为自豪地表示,“游客来到恭王府,不仅能够了解到当年王府的生活,也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展览。每年到恭王府参观的300万游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见证人。”
“很高兴能够来到恭王府走秀,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向更多人展示‘无字天书’苗绣的美。”黔南贵定县的苗族姑娘袁兰花刚刚结束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她走上T台,成为“苗净千寻”服饰秀演出中的一员,展示具有百年历史的苗族手工嫁衣。
“其实,苗绣传统工艺与旅游的结合特别多,我自己就已经做苗绣旅游商品十多年了。一直希望能把苗族原始图腾以各种方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苗绣、体验苗绣、喜爱苗绣。同时更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我的家乡,特别是在六月初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精美的苗绣服饰晾晒,非常壮观,一定要去亲眼看看。”袁兰花说。
对于如何让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发展、让非遗与旅游更好地互促互进,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讲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柔然提醒道,“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非遗被过度消费,切勿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将非遗商品化,忽视非遗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这不利于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在一篇名为《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章中所述,“非遗保护工作要着力于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要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创造性表达权利。只有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才有非遗的生命力,才有人类文化不断增长的多样性。要支持非遗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成为当下的生活方式。”